月球探测是国威还是科学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是人类走向深空的首选目标,是人类探测太空并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前哨站与中转站。

自从苏联把卫星送上了太空,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以美苏为代表的人类科技 对月球开展了研究。1958至1976年,在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共发射了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为52个,成功率约为48%。其中,1969年,美国“阿波罗II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伟大壮举,运回382公斤的月球样品,并留下了那么著名的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1976年后,苏联由于经济的压力无力在空间科学上继续与美国竞争,美国也意识到,虽然人类登上了月球,但耗资太大,效率太低、探测水平不高,所以必须要采取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式,所以月球探测陷入了沉寂。的确,48%的成功率太低了,虽然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会强有力地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但是它 集成了大量高精尖技术成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人们必然要考虑收益。人们抓紧时间把深空探测带动的新发明转化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21世纪,中印日又在亚洲掀起了探测月球的高潮,三个大国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竞相进行月球卫星的发射。我们是否应该思索下美俄不对月球进行大规模探测的原因呢?我们是否应该把更大的力量投入到通讯卫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上呢?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更需要这些的基础工作呢?如果没有日本、印度的压力我们会如此的投入研究吗?还有我们要加快科研院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嫦娥不能天天发,在实验室小批量作出的东西转化为批量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