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通信卫星

2009年8月31日17点28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印度尼西亚”(PALAPA-D)通信卫星发射升空,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情况,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09年8月31日17点28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印度尼西亚”(PALAPA-D)通信卫星发射升空,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情况,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帕拉帕―D”通信卫星

  “帕拉帕―D”通信卫星是印度尼西亚卫星通信公司向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订购的,发射成功后将为印度尼西亚、东盟各国及亚洲其他地区提供卫星通信和广播传输等服务。

建造和发射Palapa-D的成本在2-3亿美元之间,其中包括卫星的研发费用、发射费用、发射保险费用、主控站扩容费用以及Indosat公司培训员工的费用。

基于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Spacebus 4000B3平台建造的Palapa-D卫星将比Palapa-C2卫星容量更大,配有24台标准C波段、11台扩展C波段和5台Ku波段转发器,覆盖范围包括印度尼西亚、东盟(ASEAN)国家、亚洲国家、中东和澳大利亚。Palapa-D卫星发射质量将达4.1吨,有效载荷功率为6千瓦,服务寿命15年。建造和发射的成本在2-3亿美元之间,其中包括卫星的研发费用、发射费用、发射保险费用、主控站扩容费用以及公司培训员工的费用。
基于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Spacebus 4000B3平台建造的Palapa-D卫星将比Palapa-C2卫星容量更大,配有24台标准C波段、11台扩展C波段和5台Ku波段转发器,覆盖范围包括印度尼西亚、东盟ASEAN国家、亚洲国家、中东和澳大利亚。Palapa-D卫星发射质量将达4.1吨,有效载荷功率为6千瓦,服务寿命15年。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采用“长征三号甲”为芯级,捆绑四枚液体助推器而成,具有运载能力大、适应性强、继承性好等优点。“长征三号乙”与“长征三号甲”及“长征三号丙”一起,构成中国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适应性最强的运载火箭系列。它们的运载能力可覆盖世界绝大多数应用卫星,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研制成果为中国未来火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发射卫星没能进入目标轨道。

卫星外罩未能正常分离是罗老号发射失败的主要原因,对此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研究组将承担主要责任。2010年5月罗老号将再次进行发射。根据韩俄合约,卫星外罩的分离部分在业务分担上是由韩国方面负责,俄国主要在宏观上提供技术支持。如果发射失败的责任在俄方,将还会进行两次发射;如果在韩方,只能进行一次发射,因此,罗老明年5月的发射将是最终发射。

 

 

中国制造和发射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因电力故障无法运行

尼星1号是我国的第一颗整星出口商业卫星,于2007年5月14日由长三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同年7月6日在轨交付尼日利亚用户,但是因为太阳帆板出现故障,于2008年11月11日在轨失效。2009年3月24日,中方与尼方签署合同,由尼星1R接替尼星1号。

中国太空计划简介

神舟、北斗、嫦娥、萤火、天宫、夸父……中国重大太空计划简介

神舟、北斗、嫦娥、萤火、天宫、夸父……中国近年一连串重大太空计划的名字,大多出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这些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科学院今年6月公布的《中国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2030年左右将载人登月并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左右载人飞向更远的行星,可望登陆火星。

神舟:中国载人太空计划

  从1999年以来,共发射七次神舟飞船。前四次是无人飞行,神舟五号首次搭载中国人杨利伟进入太空。

  去年九月发射的神舟七号,共搭载三名太空人,完成太空漫步。神舟八、九、十号目前正在研制,三艘太空船预计将在未来的太空飞行中,与中国自制的太空站衔接。

北斗: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

 古人以北斗七星指引方向,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也取名“北斗”。中国的北斗计划,加上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美国的GPS系统,未来的全球定位系统,将出现四强竞争的局面。

 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将由30多颗人造卫星组成。根据先区域、后全球的原则,初期将发射10颗左右的导航卫星,首先在亚太和中国上空提供区域定位服务;在2015至2020年间增加人造卫星,建成全球系统。以中国现在的卫星技术水平,地球轨道上两颗北斗卫星的位置,可以定格在几公分的误差范围内,有助于未来建构完整可靠的卫星网路。

嫦娥:中国探月工程

  预计在2007至2017年间,按“绕”、“落”、“回”的顺序,完成卫星绕月、月球车降落、采探月球土壤返回地球三项任务,为将来的探月、登月、驻月预作准备。

  第一步的嫦娥一号前年升空,在绕行月球轨道14个月并搜集大量资料之后,撞向月球定点自毁。

萤火:火星探测计划

 中国古称火星为“荧惑”,“萤火”取其谐音。萤火一号卫星预计今年10月搭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的便车升空,将在11个月后进入火星轨道,绕行约一年,搜集火星磁场、电离层和地形资料,将是中国探测火星“绕”、“落”、“回”三步骤的起点。

天宫:太空站初级计划

  美、俄、日、欧盟等国共同推动的国际太空站,起初并未邀请中国参与,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系统。

  天宫一号重约九吨,预计明年底发射,将成为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实验室。后继升空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将和天宫一号对接。其后的神舟九号将搭载太空人与天宫一号结合,进行一些实验。与此同时,中国载重25吨的长征五号火箭同步研制(现有长征四号只能载重九吨),配合在海南文昌新建的大型发射基地,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可供太空人长驻的太空站。

夸父:领先全球的探日计划

  取自中国神话“夸父逐日”,这项计划目前仍在构想阶段,利用2012年太阳活动高峰,运载三颗人造卫星,到距地球150万公里外的太阳与地球引力平衡点上,观测太阳风暴等活动。由于这项计划难度极高,中国已邀请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十多位科学家参与。

7月22日日全食各地时间表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五百年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将持续达六分多钟。这次日全食是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而中国境内将是最佳观测地。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五百年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将持续达六分多钟。这次日全食是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而中国境内将是最佳观测地。

7月22日的日全食带将会扫过以下城市:康定雅安乐山成都自贡内江遂宁南充重庆、达州、黔江、宜昌、荆门、荆州、江陵、沙市、孝感、咸宁、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六安、合肥、安庆、池州、巢湖、芜湖、铜陵、黄山、宣州、马鞍山、湖州、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嘉兴、绍兴、上海宁波舟山

包括今年在内,本世纪全球共要发生60次日全食,但全食时间超过六分钟的只有四次。 这四次日全食分别是:2009年7月22日,全食时间最长可达6分43秒;2027年8月2日,最长可达6分27秒;2045年8月12日,最长可达6分10秒;2096年5月22日,最长可达6分11秒。整体而言,本世纪见食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

22日出现日食时,日食覆盖区域上空的电离层会发生异常变化,本次日食过程中,大家使用的车载GPS导航仪的精度会明显的下降2-3米。在60-400公里的高空上,电离层会由于紫外线突然减少发生变化,而短波广播和 GPS无线电波信号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1919年5月29日日全食观测–史上最著名的日食观测

1919年5月29日日全食,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组织考察队伍分别在非洲的Priciple岛和巴西的Sobral测量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程度。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合召开会议,宣布了观测结果。两支考察队得到的结果分别为1.98秒(误差±0.12秒)和1.61秒(误差±0.30秒),这和爱因斯坦的1.74秒还是较为吻合的。这次载入史册的日全食观测,宣告了一个广义相对论时代的到来。

1915年,爱因斯坦发现太阳会使经过其附近的光线偏折1.74秒。光线在引力场中会弯曲,这是牛顿时代也有的结论。但是,牛顿理论的预言值只有爱因斯坦的一半——0.87秒。两个数值间的差异,是牛顿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对立。平时经过太阳附近的遥远恒星的光线由于千里迢迢才到达这里,已经变得非常微弱了,与强烈的太阳光相比,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月球挡住了猛烈的阳光,我们方可一睹那远道而来的恒星光线的“芳容”。因此,日全食是这个判决实验的绝佳机会。如果光线在引力场中真的会弯曲的话,在我们看来,恒星的位置在有无太阳影响的情况下应该是不同的。在日全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太阳附近的恒星光线;当太阳远离这片天区时,我们看到的是几乎不受太阳引力场影响的恒星光线。我们只要将这两种情况下观测到的恒星位置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到光线的偏折程度。1919年5月29日日全食,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组织考察队伍分别在非洲的Priciple岛和巴西的Sobral测量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程度。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合召开会议,宣布了观测结果。两支考察队得到的结果分别为1.98秒(误差±0.12秒)和1.61秒(误差±0.30秒),这和爱因斯坦的1.74秒还是较为吻合的。这次载入史册的日全食观测,宣告了一个广义相对论时代的到来。

日全食观察意义

日食,特别是日全食:是人们认识太阳的极好机会。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圆面,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显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科学工作者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条件下,观测色球和日冕,并拍摄色球、日冕的照片和光谱图,从而研究有关太阳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日食可以为研究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机会。观测和研究日全食,还有助于研究有关天文、物理方面的许多课题,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可以寻找近日星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行星;可以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从而检验广义相对论,可以研究引力的性质等等。

      日食,特别是日全食:是人们认识太阳的极好机会。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外面的太阳大气的两个重要的层次—色球层和日冕,都淹没在光球的明亮光辉之中。色球层是太阳大气中的中层,它是在光球之上厚约2000千米的一层;在太阳外面,还包围着温度极高(百万摄氏度)但却十分稀薄的等离子体,延伸的范围比太阳本身还大好几倍,这叫做日冕。日冕的光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平常它完全隐藏在地球大气散射光造成的蓝色天幕里。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圆面,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显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科学工作者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条件下,观测色球和日冕,并拍摄色球、日冕的照片和光谱图,从而研究有关太阳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例如在1868年8月18日的日全食观测中,法国的天文学家让桑拍摄了日饵的光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氦”,这个元素一直在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化学家雷姆素在地球上找到。
  日食可以为研究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机会。太阳和地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太阳上产生强烈的活动时,它所发出的远紫外线、X 射线、微粒辐射等都会增强,能使地球的磁场、电离层发生扰动,并产生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极光扰动、短波通讯中断等。在日全食时,由于月亮逐渐遮掩日面上的各种辐射源,从而引起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发生变化,因此日全食时进行各种有关的地球物理效应的观测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已成为日全食观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观测和研究日全食,还有助于研究有关天文、物理方面的许多课题,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可以寻找近日星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行星;可以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从而检验广义相对论,可以研究引力的性质等等。
  此外,日食对研究日食发生时的气象变化、生物反应等都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