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果的feed检查间隔

对于只有1个订阅的feed,鲜果的检查间隔为3小时(与google相同)。

并声称目前的算法如果feed的订阅数大于5,鲜果的更新速度不必google reader慢。

我在文章抓虾、鲜果、有道、Google Reader等RSS阅读器更新速度对比 抱怨了鲜果的更新速度不是很快,得到了鲜果技术人员的答复,解释了算法。

解释道, 对于只有1个订阅的feed,鲜果的检查间隔为3小时(与google相同)。

并声称目前的算法如果feed的订阅数大于5,鲜果的更新速度不必google reader慢。

我察看了我的feedburner的Live Feed Hits,其显示鲜果的检查间隔的确为3小时。很失败我的鲜果订阅数只有1。

Feedfetcher-Google; (+http://www.google.com/feedfetcher.html) 的的确也是3小时。相同!

不过有道的蜘蛛是很勤奋的。YodaoBot-Reader/1.0;http://www.yodao.com/help/webmaster/spider/检查间隔是半个小时。我的feedburner烧制的feed http://feeds.feedburner.com/itofly订阅数由于是新烧制的在鲜果、有道、google reader都是1。

鲜果比抓虾好的地方就是能订阅feedburner烧制的feed ,更新速度比较快。要是鲜果在用户首页显示的订阅情况列表中能把未读文章加入链接,一点击就转到未读文章列表就好了。

感谢鲜果技术人员 Steven Liu。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
第一就是气动布局上面做了很多文章,第二种手段就是表面涂一个吸收雷达波的材料,第三个就是红外隐身,再一个,就是等离子隐身,再再一个,就是目光隐身。

隐身飞机有两代,F117、FB2,基本上是隐身飞机的第一代。然后F22和F35是隐身飞机的第二代。
第一代是为了追求隐身,牺牲了气动特性。F117带棱带角的,那阻力非常大,所以F117只能亚音速飞行,它没法超音速飞行。到了第二代F22,它把隐身和气动力兼顾,因此它既能超音速巡航,也能高超音速飞行。
隐身的手段有哪些呢?第一就是气动布局上面做了很多文章,使敌人的雷达波大量丧失掉了,回不到敌人的雷达站。因此敌人就看不见你,这就叫隐身。很简单,但是技术很复杂,这是一种手段。第二种手段就是表面涂一个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基本上是氧化铁之类的东西。它什么机理呢?就是敌人的雷达波到了这个涂层以后,它就变成热能了,把雷达波的能量都消耗掉了。因此它回去的雷达波很微弱,敌人也看不见我。实际上就是激活表面电荷,衰减雷达反射信息的强度。简单一点说定义就是这个定义,就是涂层的定义。第三个就是红外隐身,刚才我说了,飞机超音速飞行有热度,因此就有红外。发动机射流两千多度,这个温度很高,那敌人红外的仪器一下就抓到你了,红外导弹一下抓到你了。因此我要想办法在喷流里面加入一些特殊的一些东西,使喷流温度下降。还有就是把发动机背在背上,下面看到至少隔了一层飞机。对不对?它红外的信号就衰弱了很多,还有就是用燃油冷却的办法,使喷流的温度降低下来,然后燃油又回去点火。
再一个呢,就是等离子隐身,等离子就是把飞机,里面搞这个等离子发生器,使飞机的周围被等离子包围了。大家知道等离子云对电波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吸收的东西。据说美国B2是用这个办法,所以你看B2就是一个飞翼。光溜溜的一个飞翼,它没有气动力特殊的措施,但是它是用的等离子隐身的办法。等离子体本身是能够吸收电磁波的,这样就能达到隐身的目的。
再一个呢,就是目光隐身。目光隐身大家都知道,陆军穿迷彩服就是保护色,飞机也喷迷彩的涂层,也是为了使白天的时候人家看不见你。不是完全看不见你,而是看见你很慢、很晚。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把隐身的一些材料搞一个导电,这个涂层导完不同电压,它会变颜色,变成变色龙了。这样子就可以起隐身的作用,所以隐身现在是非常宽的范围,从雷达波一直到可见光,这个频带里面都有隐身技术。当然也有防隐身技术,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也很多。我随便举个例子,我们空气里面基本上是充满了电磁波的,要是说一个雷达我发现不了,我要是两个雷达、三个雷达,定点雷达。这个飞机飞过电磁波的时候,就把电磁波加以扰动。扰动以后,三个雷达测出来的量是不一样的,由这样一个原理我就可以用三个雷达或者两个雷达,就把敌机的位置给它定下来。首先要打它首先要定位,你既然看不见它,我用这个办法定它的位。定它的位我就可以引导导弹去打它,隐身效果大概一般是这样子。举个例子,F22在雷达上面就相当于一个玻璃弹球。大家都知道,就这么大。现在F22的RCS,就是隐身的指标,就跟玻璃弹球一样大。

失速

机翼能够产生升力是因为机翼上下存在着压力差。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要保证上翼面的的气流不分离。
如果机翼的迎角大到了一定程度,机翼相当于在气流中竖起的平板,由于角度太大,绕过上翼面的气流流线无法连贯,会发生分离,同时受外层气流的带动,向后下方流动,最后就会卷成一个封闭的涡流,叫做分离涡。像这样旋转的涡中的压力是不变的,它的压力等于涡上方的气流的压力。所以此时上下翼面的压力差值会小很多,这样机翼的升力就比原来减小了。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失速,对应的机翼迎角叫做失速迎角或临界迎角。

机翼能够产生升力是因为机翼上下存在着压力差。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要保证上翼面的的气流不分离。
  当机翼的迎角较小时,在相同的时间里气流绕过上翼面所通过的路程比流过下翼面的路程长,所以上翼面的气流速度比下翼面的快,由于气流的速度越快压力就越低,因而产生了上下翼面的压力差。

  但是如果机翼的迎角大到了一定程度,靠近机翼翼面附近的气流在绕过上翼面时,由于自身粘性的作用,流速会减慢,甚至减慢到零,而上游尚未减速的气流仍然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减速了的气流就成为了阻碍,最后气流就不可能再沿着机翼表面流动了,它将从表面抬起进入外层的绕流,这就叫做边界层分离。当气流从机翼表面抬起时,受外层气流的带动,向后下方流动,最后就会卷成一个封闭的涡,叫做分离涡。像这样旋转的涡中的压力是不变的,它的压力等于涡上方的气流的压力。而涡上方的气流流线弯曲程度并不大,所以其压力与下翼面的压力相比小不了多少,这样机翼的升力就比原来减小了。这种情况就叫作失速,对应的机翼迎角叫做失速迎角或临界迎角。

  如果我们给出机翼的升力系数和机翼迎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机翼的迎角达到临界迎角之前,升力系数随迎角增大而增大;当迎角超过临界迎角之后,升力系数就下降了。由于机翼的升力系数与升力成正比,所以说明了当机翼迎角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升力的确下降了。

  失速之后的机翼气动效率极低,已经不能够产生足够的有效升力。所以对现在的飞机,都要求在临界迎角以下一定范围内飞行,不允许靠近更不允许超过,以避免发生尾旋等危险。

直升机的改进

直升机需要大力发展和改善的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要改善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第二方面驾驶和维护都比较复杂。因为它结构复杂。第三方面就是性能,速度!

直升机需要大力发展和改善的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要改善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这是相对于飞机而言的,因为的结构和飞行的特点,容易产生故障,因为振动大,一直处在交变载荷下,使它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还不能令人满意,寿命一般就是几千小时,故障率比飞机要高。第二方面驾驶和维护都比较复杂。因为它结构复杂。另外大家可以想像,一个旋翼旋转把一个飞机挂在空中,它是稳定的吗?它本质上是不稳定飞行器,要想让它稳定的悬住,驾驶起来就比较难。就像杂技演员耍盘子,他用一个杆能把一个盘子耍住,但是那要训练的,驾驶直升机悬停是比较难的一个动作。第三方面就是性能。现在的直升机虽然速度记录已经超过了400公里的时速,比起飞机来讲还是低一些,当然比汽车要高一两倍了,因为速度低那么航程也就要小,飞得慢也就飞得近一些。另外因为直升机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所以对它的专用性能要求就很苛刻。譬如有的直升机要它做空中起重机用,它把很大的电缆塔,它要吊起来运到深山里面,放到山顶上,底下和地角螺钉对起来,把螺丝拧上。所以要求悬停和操纵非常精确。有的像军用机、它空战得有大的机动性。那么各种不同的用处有对它的各种不同的特殊的要求。第四个方面,就是要减小振动,要降低噪声。振动大家很容易理解,噪声这个事情现在来讲对直升机是一个难题。搞气动的,搞结构的,都在认真研究。因为旋翼是一个很大的旋转体,尾桨又在旋转,发动机又在发出噪声,在很远就听到了,这叫环境的噪声污染。在座舱里面,顶上有一个很大的齿轮箱—-减速器,又有发动机,人座在里面,在减速器和发动机的下面,如果这个直升机再是个金属壳子,就像把你放在一个铁桶里面,在外面敲铁桶,这个噪声是很严重。当然在想各种办法在降噪,在隔音。但是仍然比不上座客机那么舒服。

  总而言之,从使用角度来看这些方面是存在缺点,还要再不断地改进,才能够使它更好用,更经济,就走向普及。从技术方面来讲,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知道,重点的改进是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旋翼,旋翼是直升机的核心,在气动上怎么样优化使它气动效率更高,在结构上怎么更简单。譬如说桨毂,从几百零件,简化到几十个零件,简化到十几个零件。如果再搞成,比如说两个零件,桨毂是一个,往轴上一套,桨叶是一个,往轴上一对,不要维护检查就更方便了。第二个方面就是复合材料和智能结构的采用。现在所有的飞行器、航空器里面,直升机用的复合材料是用得最多的,有的直升机结构重量的70%已经是复合材料,旋翼、尾桨现在都是复合材料,飞机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因为直升机太需要耐疲劳,减振、降噪了,而且有些特殊要求。比如说直升机在海上用,盐雾、霉菌、湿热对它的腐蚀一般金属是抗不住的,而复合材料是抗得住。所以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的用处现在发展很快。智能结构能够自动适应你的要求,根据载荷,根据空中飞行状态自动调整它的形态,这个在旋翼上更发挥它的作用。第三方面就是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管理技术,特别是智能化自主飞行控制。我在设想,直升机驾驶不是很困难吗?如果靠自主的智能化控制,将来直升机的驾驶就变成按开关,那么按一个开关“悬停”它就起来了,再按一个开关“前飞”它就往前走。这样就像我们以前用的照相机,开始要对焦距,调光圈很难照得好,现在傻瓜相机人人都会用,那么将来直升机也变成傻瓜直升机,咱不就是人人都会开了吗。当然为了实现这些技术,像大家所学的设计、试验、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也必须相应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前面说的技术上的飞跃。这个就是总的讲发展的趋势和新技术。

直升机

直升机三个大的技术关键问题。第一个技术关键就要让它原地升空。第二个关键就是旋翼旋转以后产生升力了,但是空气对旋翼桨叶的阻力,要通过旋翼又传到机身上,会让机身反转。所谓反作用扭矩。第三个关键就是要可操纵。

本文摘抄一部分 高正在百家讲坛介绍的直升机的一部分内容。
机翼要产生升力,必须机翼和空气要有相对运动。所以飞机机翼作为飞机的主升力面,要产生升力必须要有风,或者相对速度吹过机翼。那当然飞机就不能在原地起飞,必须在跑道上滑跑,通过滑跑加速,使速度达到一定值以后,机翼上的升力才能把飞机托起来。所以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都要滑跑。但是直升机可以不滑跑,它能够在原地起飞,也可以悬在空中不动。主要靠什么呢?主要靠它的升力面-旋翼。要发明直升机,首先要解决三个大的技术关键问题。第一个技术关键就要让它原地升空。第二个关键就是旋翼旋转以后产生升力了,但是空气对旋翼桨叶的阻力,要通过旋翼又传到机身上,会让机身反转。所谓反作用扭矩。第三个关键就是要可操纵。那么解决了这样三个方向的控制问题,直升机就发明了,就可以在人的控制下自由飞行了。
  虽然能够飞了,到六十年代,直升机的声誉并不好。飞得慢,不如飞机快。振动大,嘈音强,难驾驶,而且出事故多。主要是和直升机它的结构特点和飞行特点有关系。
  大家知道机翼要产生升力,必须机翼和空气要有相对运动,或者说要有相对速度,而且升力的大小是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所以飞机机翼作为飞机的主升力面,要产生升力必须要有风,或者相对速度吹过机翼。那当然飞机就不能在原地起飞,必须在跑道上滑跑,通过滑跑加速,使速度达到一定值以后,机翼上的升力才能把飞机托起来。所以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都要滑跑。但是直升机可以不滑跑,它能够在原地起飞,也可以悬在空中不动。主要靠什么呢?主要靠它的升力面-旋翼。机体虽然不动,但是旋翼旋转起来以后,桨叶上就有了相对气流速度,这个速度使桨叶产生升力,就把直升机拉起来了。那么这个原理大家都看得清楚,有两个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一个,飞机就像我们放风筝,放风筝必须有风,如果没有风,那我们就拉着风筝跑,这就有了相对风,等升到空中以后,空中有风了,那么风筝就可以飘在上面。像直升机,它虽然机体不跑,但旋翼旋转等于在桨叶上产生了相对风 。
要发明直升机,首先要解决三个大的技术关键问题。第一个技术关键就要让它原地升空。世界公认在原地产生升力,作为直升机旋翼的雏形就是竹蜻蜓。竹蜻蜓在中国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后来传到世界各地,许多地方都有。我这儿有一个竹蜻蜓,这就是旋翼原理的雏形。可能你们小时候都玩过,它可以原地起飞,不需要滑跑。那么人们受到这个启发就利用竹蜻蜓的原理,设计制造了旋翼,实现了垂直起飞,这是解决的第一个关键;第二个关键就是旋翼旋转以后产生升力了,但是空气对旋翼桨叶的阻力,要通过旋翼又传到机身上,会让机身反转。所谓反作用扭矩。这个就像我们划船,我们拿着桨去拨水,往后拨水,水给桨一个反作用推力,通过人的手和身体传给船,那么船就往前走,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么发动机让旋翼旋转,空气要阻止旋转,这个阻止力矩通过桨叶传给发动机,再传到机身,于是机身就要对旋叶反转。那么机身要反转起来,这个飞行器我们就没法用了。所以要发明直升机,要解决不让机身转动。早期人们想的办法就是用多个旋翼,最早想的是多旋翼、双旋翼或者是四旋翼。像左边那个图是上下两个旋翼反转,这叫共轴双旋翼式,它们的反扭矩彼此平衡了,不要传到机身上去。左边中间这个叫横列式双旋翼,把两个旋翼设计在机身的左右两边,它们也是反转。在下面这个叫交叉双旋翼式,两个旋翼都是交叉的。右边下面这个叫纵列双旋翼式,两副旋翼,同速,反向旋转,它们的反扭矩彼此平衡,所以可以保持机身就不转了。这个办法呢,特别是在早期,用两个或者四个旋翼是非常复杂的,振动得几乎没有办法飞行。后来在一九三九年,美国的西科斯基这个公认的直升机界的鼻祖和权威,他就发明了单旋翼式直升机,就是左上角这个。他在直升机的尾部加了一个垂直安装的旋翼,实际上我们叫它尾桨。它指向侧面的拉力对重心就有一个力矩,这个力矩来平衡旋翼旋转的反扭矩。所以现在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直升机,是这种单旋翼带尾桨式的。第三个关键就是要可操纵。其实在一九零七年法国人,一个叫布雷盖蒂,一个叫卡努都已经实现了垂直起飞。它们的旋翼可以拉着机身垂直飞起来。但是不能操纵,不能控制。又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在德国首先成功地发明了直升机,就是德国的福克在一九三六年完成了直升机的发明,就是他实现了可控飞行。

  那么解决了这样三个方向的控制问题,直升机就发明了,就可以在人的控制下自由飞行了。虽然能够飞了,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一直到五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直升机的声誉并不好。飞得慢,不如飞机快。振动大,嘈音强,难驾驶,而且出事故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故障呢?主要是和直升机它的结构特点和飞行特点有关系。我们举个例子,现在一般直升机旋翼的旋转桨尖速度大约是每秒二百米左右,相当于每小时七百二十公里。如果直升机以三百公里的时速往前飞,那么往前转的桨叶那就是七百多公里加上三百公里速度,就是一千多公里了。往后转的桨叶就是四百来公里速度了。所以桨叶每转一圈,它的迎面气流速度,就是从四百多到一千多,然后到四百多这么转。那么既然气流速度这么变化,它的空气动力的变化,这就带来直升机旋翼上始终是处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就由于这些原因,直升机的飞行特点和结构特点造成了振动大,容易疲劳,噪声强。另外还有飞行速度问题。为什么直升机速度大不了,就是三百公里的时速时,前进桨叶已经超过了一千公里的速度,如果飞得更快,前行桨叶会达到音速,而后行桨叶速度更慢。因为它是两个速度之差,所以这两个原因,旋转的旋翼限制了直升机的速度,不可能很大,这就是它的根本原因。

  但是经过六十年的进步,这些主要的困难和障碍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克服了。由于有了这么巨大的进步,使直升机就得到广泛地应用。它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我想它的优越性有两条是不可比的。一条,不要机场。它是飞行器,但是不要机场,任何地方它可以起飞,可以着陆,可以悬在空中不动,地面是个烂泥潭它可以离地半米悬停,轮子不接地,人可以照样上下,这是和飞机比。和各种车辆比,它不要道路,没有路的地方它都可以去。特别是发生泥石流的地方,闹水灾的地方,发生地震的地方,其他东西都去不了。像前一段发生泥石流老百姓困在山上没吃的,那么咱们武警战士一人扛上两箱方便面跋山涉水去往那运。结果老百姓在那儿挨饿,咱们如果派两架直升机运它几百箱方便面,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吗?所以有了这两个大的优点,直升机就得到广泛地应用。

  我们看几个用处,一个是救生。直升机开始最大的用处就是救生。像从海上救落水的人,发大水的时候从水里救人,失火的时候从楼顶上救人,那么在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救伤员,或者是病员,这个是用的最普遍的。第二个是运输,客机,大城市内部和城市到机场之间的运输。最突出的是海上钻井平台的人员换班和物资供应。特别是有风浪大的时候,小船上不去,大船不敢靠,一靠,怕撞坏了,而直升机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所有的石油钻井平台上,都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另外直升机,像吊装电缆塔架,还有吊装任何东西。公安,现在我们有几个城市已经有了公安的直升机了,可以交通巡查,可以追捕逃犯,海上缉私,还有灭火。至于直升机所能参与的特种作业,那就更多了。可以调运,调装,石油和煤气管道的巡查,航拍,新闻,还有现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大公司,可能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买了自己的公司的专机。将来我们个人像有小轿车一样,还有个人的专机。在军事上,今年春天,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打了四十三天的仗,出动了一千一百多架直升机,其中攻击直升机四百架,运输机七百多架。 
  第二种用处是运机动兵力。在战争初期的时候,它紧急出动直升机占领了伊拉克西部的两个机场,切断了和叙利亚的联系。另外从海上攻占法奥半岛的时候,它没有攻击滩头阵地,他把军队直接运到后方,垂直登陆占领了法奥半岛。

  第三个用处是侦察。这是它的OH58,勇士基澳瓦,桅杆上面装的是一个侦查器,包括红外的,电视的雷达。它把战场上的情况,实时地传输给指挥机关和地面部队。这种是AH64D叫长弓阿帕奇,它旋翼上面装的是长弓雷达,它用雷达探索到目标以后,因为它带了武装,它可以直接进行攻击,它经常是做贴地飞行,飞到树梢高度。

  第四种用途就是后勤保障。地面部队往前推进的时候,它后面建立了几百公里长的后方补给线,叫空中走廊,对地面部队进行伴随补给。这是黑鹰补给机队,所以它不需要占领道路,它用空中补给。还有CH46,海上勇士直升机,把它的伤病员运到海上去,运到海上救护船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