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RSS阅读已死

RSS阅读经过几年的发展仍是小众的爱好,同时面临博客的衰落和微博的兴起,RSS的未来在何方?

曾经风光无限的RSS阅读,在天朝的网络环境中已死。

RSS生态链中的Feedsky早已出售,话题广告已失去了以往的新鲜感,feedsky的盈利模式已经破灭。而且Feedsky已无法更新feedburner烧制的feed,感谢墙。

抓虾也已经出售了,网站上充斥着广告文。

鲜果还在挣扎,但是热度大不如以前。

RSS阅读经过几年的发展仍是小众的爱好,同时面临博客的衰落和微博的兴起,RSS的未来在何方?


美国机房虚拟主机、合租服务器、VPS金牌代理保证最低价  网店:http://xuliangliang.com

外星人长什么模样

每当说起外星人,我们总是充满想象,脑海中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奇异镜头:有触须的猛兽,皮肤苍白、瘦骨嶙峋的类人怪物,以及释放纯净能量、微微发光的生物。由于科学家仍未找到有关外星人体貌特征的证据,所以,没人知道人类在与外星人面对面时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尽管缺乏确凿证据,不过天文学和生物学仍会为这种接触提供一些线索。我们可以对可能存在于遥远世界的外星人特征做出大胆猜测。

     每当说起外星人,我们总是充满想象,脑海中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奇异镜头:有触须的猛兽,皮肤苍白、瘦骨嶙峋的类人怪物,以及释放纯净能量、微微发光的生物。由于科学家仍未找到有关外星人体貌特征的证据,所以,没人知道人类在与外星人面对面时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尽管缺乏确凿证据,不过天文学和生物学仍会为这种接触提供一些线索。我们可以对可能存在于遥远世界的外星人特征做出大胆猜测。

     太阳系中有多个星球可能适于类地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基于碳生物化学特性,将水作为生存要素。例如,火星地下土可能很温暖,足以支持像地球细菌一样的微生物,而在太阳系的一些外层卫星的海洋中,可能还有更大的猛兽存在,特别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木卫二冰层下面甚至有可能存在深海,并延伸至这颗卫星的岩质核心,在那里,火山口不断往外喷射富含营养物的热水。火山口提供的能量可以养活大批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反过来又能支持无数的食肉动物。木卫二上最高级的食肉动物(相当于地球上的大白鲨)可能是体重只有1克的可怕生物。木卫二可能支持虾一般大小的生物体。当然,虾一般大小的生物体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虾一般的外形。很难对它们的外形特征做出估计。即便在地球上,动物也能进化为各种各样的惊人外形,它们应该像蠕虫一样,这是地球上一种非常成功的生物体。 虽然有科学家认为,木卫二上可能有冰虫在冰冷海水中游动,但一些天体生物学家甚至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提出不以水为生的生命的可能性。

脉络由玻璃构成
太阳系多数地方不是太热就是太冷,不适于液态水存在,不过还有其他几种液体可以支持某种生物化学进程。例如,金星的云团就拥有颗粒状硫酸,数十亿年前,金星表面可能还有满是硫酸的池子。虽然这对像地球海洋一样的水体极具破坏性,但可能却是那些具有合适生物化学特性的生物的“美味佳肴 ”。
这些以硫酸为生的生物必须由抗化学性的物质形成。生活在液态硫酸的金星多细胞生物或许拥有由玻璃构成的脉络。玻璃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为机械和坚实的材料也符合要求。有些柔韧性很强的聚合物根本不怕酸,比如特氟纶、聚乙烯和硅酮。
在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表面至今存在湖海,尽管里面已经没了水。比如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湖海形成于碳氢化合物(由乙烷和甲烷构成),土卫六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可能更大。水有很高的表面张力,限制了单细胞的大小。这是地球上的细菌如此小的原因。甲烷与乙烷混合物的表面张力更小,所以,单细胞可能会很大,可能有如巨石一般大小的微生物在表面活动,大量消耗碳氢化合物。

聪明的食肉动物
在我们的眼中,土卫六看上去相当友好。这颗卫星的海水温度在93 K(0摄氏度相当于273.15K)左右,非常寒冷,使得化学反应极为缓慢。生物体活动和生长的速度非常慢。这种生物体的寿命可能长达一万年,甚至是一百万年。
同我们遭遇这些猛兽一样吃惊和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它们可能没有多大兴趣与我们交谈。对于智力水平与人类不相上下、甚至远远超过人类的外星人来说,我们几乎肯定需要摆脱太阳系的限制。为了寻找地外智能,一些天文学家不断改进地球无线电设备,试图截获外星生命传播的声音信息。人类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开始发出善意信息。如果我们确实建立了接触,哪种生物将会出现在世界的另一端?
即便不知道外星生命的化学特征和栖息地细节,但也不妨做出大胆的猜测。首先,它们可能对肉情有独钟。食肉动物往往更聪明。它们必须具备更多活动能力,才能比竞争对手更聪明。如果单纯是争抢一片叶子,你不必很聪明就能搞定这件事。如果这一点适用于外星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期待与食肉动物对话,至少是像人类一样的杂食动物。

或具备社交能力
事实上,要想与我们取得联系,外星人必须具备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或激光束的能力,或者可以使用其他一些手段穿越覆盖光年的区域。所以,它们要么是体形庞大的生物,经过进化拥有了彼此交谈和倾听的天生无线电波器官,要么已经掌握了高科技。鉴于此,仅仅拥有智能还是不够的。
推动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不断进步的因素是,人类懂得社交,仅是个体并不十分聪明——我是哑巴,所以不能造出无线电。只有精诚合作,我们才登上月球。所以,传递信息的外星人可能具备某种形式的社交能力,但不一定是像人类社会一样的圈子。但是,我们并不能从中得知,外星人是否长有毛发、是否有鳞片,或是否有黏液。即便在地球上,不同动物也具有聪明的大脑:海豚和灵长类动物,鹦鹉和乌鸦、海獭、蜜獾等。也许,我们能够从趋同进化原则中得到启示。有些东西已在地球上进化了很多次,如心脏、眼睛、连在一起的肢体以及‘四F’——飞行、毛皮、光合作用和性。它们独立发生在生命树的不同分支。
如果让地球重新开始进化一次,我们可能会再次得到这些结果。所以,如果外星人来自一个拥有众多栖息地的行星,而这些栖息地又与地球的栖息地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它们可能也具有上述一些特征。一个像地球一样完善的世界可能会进化出有眼睛的生物,由此具有一张我们可以识别的面孔。

无法逾越的障碍
外星人可能需要一些运转良好的器官,以处理它们所开发技术的基本特点。它们可能有手,但为何不是可以卷曲的尾巴或鼻子呢?可能是天线,也可能是触手。或许,一条章鱼看着我们,心里想,‘你们怎样可以想到这个生物体竟然开发出具有两个笨重前肢的技术呢?’
此类生物是否来自水里(比如地球上的八腕目动物)还是一个疑问。人类的部分技术开发(从肉类加工到金属冶炼)都是以火为基础,即便对于智商很高的水栖生物来说,掌握用火的方法可能都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对于长有触须、颇具才干的怪物来说,爬上陆地建造自己的“星际帝国”恐怕才是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天体生物学家可能准备好下一个小小的赌注,外星人其实是拥有社交能力的多细胞食肉动物,有眼睛、有性和某种黏液。否则,那就是外星人被智能机器所控制,或决定使用生物技术改造自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会发现有触须的怪物,皮肤苍白、瘦骨嶙峋的类人怪物,以及释放纯净能量、微微发光的生物。

根据网络资料修改

日本航天2010年半年大事记–管窥日本航天实力

日本航天实力不容小视,在个别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实力。

1.卫星定位系统

日本版GPS卫星系统之称的“准天顶卫星系统”预计于2010年七八月份开始部署卫星,届时发射的该系统首颗卫星 被命名为“指路”号。
“准天顶卫星系统”至少由3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在距地面约3.6万公里的圆形轨道上以每天1周的速度运行。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不同的是它们各自有不同的 轨道,并且这3条轨道都与地球赤道所在平面呈45度夹角,从日本本土来看始终有1颗卫星停留在靠近天空顶点的地方,所以日本称之为“准天顶卫星系统”。

2.日本计划于2020年前建月球无人探测基地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正式宣布,计划于2020年之前建成月球无人探测基地,其中高度智能化的类人机器人将成为创造历史的开路先锋。这个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无人基地不仅将为 “未来的机器殖民者”提供工作、生活场所,还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月球定居点的雏形。

在这项耗资22亿美元的“拓荒”计划中,JAXA提出于2015年将类人机器人送上月球表面,在2020年之前建成人类历史上首个无人探测基地并投 入运行。

这个位于南极附近的月球基地拥有居住区、能源生产厂以及天文台,将依靠太阳能供电系统维持运行,并为“未来的机器殖民者”提供工作、生活场所,更重 要的是,它很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月球定居点的雏形。

具备自我修复功能的多任务型智能机器人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重达660磅的大块头不仅装配了滚动式坦克履带、太阳能电池板、高清晰度照相机、 地震仪等各种尖端科学仪器,而且拥有一双与人类极为相似的手臂,可用于采集月球表面的岩石样本,并通过火箭发回地球。在接受地面人员遥控的同时,它们亦可 凭借特有的机器人智能自行决策,从而实现“月球特区”的高度自治。

据JAXA局长太刀川奎二雄介绍,在计划初期投入运行的测量型机器人将成为创建无人月球基地的开路先锋。它们可以代替宇航员在特殊的月球环境下工 作,完成操作望远镜、探矿和采矿等各项任务。

建立月球基地是日本“空间探测局2025远景”20年计划的一部分,它使得世界各国的“奔月”之争趋于白热化。中印的登月时间表几乎与日本步骤一 致;欧洲的“极光”计划则是以月球为跳板实施载人火星探测;俄罗斯亦曾于2007年提出30年航天计划,于2027年至2032年间在月球上建立常驻考察 基地。

即使日本的宏伟蓝图到了2020年仍停留在空想阶 段,由此催生的机器人创新技术也足以带来巨大惊喜。

3. 金星探测

2010年5月21日6时58分(北京时间5时58分),日本H2A火箭搭载日本首个金星探测器“晓”号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

“晓”号将飞行约5.2亿公里,在12月上旬到达环绕金星的长椭圆形轨道。它将利用多种波长观测仪器,在轨道上对金星进行为期两年的观测,探询金星大气的谜团,以期弄清这颗地球的姊妹星如何成为一个灼热的星球。

“晓”号探测器由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三菱重工业公司联合研制,包括发射费用在内,整个研制开发共花费约252亿日元(约合2.8亿美元)。

世界首个“太空帆船”,即小型太阳能帆实证机“伊卡洛斯”号是此次搭载H2A火箭升空的5颗小型卫星之一。在飞往金星的半年“航行”期间内,它将不使用燃料,依靠太阳帆来验证飞行技术。

“伊卡洛斯”号呈高0.8米、直径1.6米的圆筒状,重约300公斤。它的帆由聚酰亚胺树脂制成,长、宽各约14米,厚约7.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左右。发射时,帆折叠收藏于圆筒形机体外侧。帆展开后,太阳光子将使帆承受约0.2克的压力。虽然这仅相当于1日元硬币五分之一的力,但是在没有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宇宙空间,会在没有任何损耗的情况下被积累起来,使太阳帆没有燃料也可以加速、控制轨道和改变行进方向。帆的局部还安装有薄型太阳能电池,进行发电实验。

数周后,太阳帆能否顺利展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帆非常轻且没有支柱,因此将通过旋转机体,释放出安装在四角的坠子,利用离心力,使帆展开成正方形。在到达金星附近的约半年时间里,“伊卡洛斯”号将完成验证实验,随后,它将飞过金星,继续飞向太阳附近。 其他4颗小型卫星是由日本的一些高校分别研制的,主要承担探测地球大气水蒸气等一些科研观测任务。

4.日本风筝形飞船成功起航 纯太阳能驱动

今年5月,日本发射了试验性的风筝形飞船“伊卡洛斯(Ikaros)”,伊卡洛斯能够利用太阳光进行加速。这项技术实现了太空旅行只需要有阳光 而不需要燃料的梦想。与海洋游艇靠风推动的原理类似,伊卡洛斯有一个方形极薄的14米乘以14米大小的灵活帆。这块帆的厚度还 不及人一根头发的厚度,帆体的一部分被装配上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用于发电。伊卡洛斯于5月18日从种子岛太空中心(Tanegashima Space Center)发射升空。太阳粒子的辐射推动力维持该航天器太空运行,这种航天器质地柔韧,表面材料十分纤薄,甚至厚度比头发直径还要细,其表面装配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可产生电能,形成复合式的电能和动能综合体。

 

 

太空快艇是一种无需 燃料的太空飞行实例,只要存在着太阳光,便能驱动该航天器长时间航行。太空快艇所实现的有效电能和太阳粒子提供的动能,将确保能航行至遥远太空区域,有效 地探索太阳系。”

“伊 卡罗斯”太空快艇的研制花费了1600万美 元,是第一个使用太阳粒子作为驱动力的航天器。目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计划通过改变角度来控制该航天器的飞行路径,当太阳光粒子照射在银色帆状表 面时可提供动能。

“伊 卡罗斯”太空快艇发射时是一个短圆柱状外形,发射至太空后将膨胀成14米长的帆状结构。这 个航天器之所以被命名为“伊卡罗斯”,源自希腊神话中一位飞行接近太阳却未抵达的天神,他最终落入海洋中。据悉,“行星-C”火箭携载太空快艇升空。

5.7年漫游太空  日本隼鸟号归巢‎

备受关注的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2010年6月14日返回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亚沙漠地带。在结束长达7年太空之旅的同时,它将带回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接从小行星表面采 集到的岩石样本。造价高达1.38亿美元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体积如一辆普通汽车,重约500公斤,2003年,“隼鸟”号探测器搭乘M-V型运载火箭发射 升空,朝目的地“丝川”小行星驶去。

“丝川”小行星是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专业委员会认定的第25143号小行星,与地球直线距离约为3亿公里,表面崎岖 不平,外形就像个大马铃薯。这颗小行星是从太阳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体中分裂出去的,已经有“数千万到数亿年的历史”,上面的原始沙石将为天文学家研究太 阳系形成和宇宙进化提供前所未有的重要信息。
科学家们期待着“隼鸟”号能从“丝川”小行星表面收集大块的岩石,但由于着陆后探测器通讯设备和样本搜集系统 运转不灵,目前还无法确定其是否完成了这项关键任务。不过,即使未能带回大块标本,这次行动也算得上取得成功,“隼鸟”号降落时激起的沙尘很可能已经进入 其收集装置,此前传回地球的数据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2003年5月 发射

2004年4月 地球借力飞行

2005年9月 到达“系川”小行星

2007年春天  离开“系川”小行星

2010年1月 返回地球

“隼鸟”号原本定于2005年12月返航,但由于故障错过了返回地球的最佳时间窗口,不得不在茫茫太空等待3年,直到2008年再踏上归途,在 今年6月13日深夜“到家”。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透露说,在13日晚上行驶到距离地面4万公里的高空时,“隼鸟”号探测器的主体母船与可能装有“丝川”小行星岩石的返 回舱分离。进入大气层后,母船将因为摩擦燃烧殆尽,而被由碳素纤维强化塑料构成的隔热外壳所包裹的返回舱将继续坠落。在距地面10公里处,已经逐渐融化的 隔热外壳将与返回舱脱离,返回舱此时会自动打开降落伞,最终降落到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地带的伍默拉火箭试验场。
据悉,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其速度将达到每秒1.93公里,由于急速摩擦,它的表面温度最高将达到3000摄氏度,但是舱内将保持在50摄氏度 左右。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天文学家已经前往澳大利亚中部沙漠,观看“隼鸟”号回家时的壮观景象。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表示,当隔热外壳融化时,返回舱将有 几次发出比金星还要明亮的光芒,简直就像颗“人造彗星”。
“隼鸟”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与小行星进行直接接触的航天器,也是首个从月球以外的天体降落和起飞的航天器。
返回舱在打开降落伞的同时也会启动机载无线电信标,向密切监视其运行轨迹的地面控制人员发出信号。直升机将利用夜间红外成像设备确定返回舱和外 壳的精确坠落地点。

“隼鸟”号成功采集小行星岩石样本,至少证明了日本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非同寻常:一,利用很少的燃料长时间在宇宙运行。从地球到达小行星丝川,其间“隼鸟”号绕太阳两周,飞行长达20亿公里,日本利用耗能低的离子引擎,电离氙气喷射提供动力,实现了长距离运行;二,发射以后通过地球重力改变探测器的方向,并成功加速;三,准确定位技术。小行星丝川距离地球2.9亿公里,它本身长约540米,宽约270米,约12小时自转一周,每秒以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行,探测器到达小行星的精确度类似于从东京击落巴西的苍蝇;四,遥控技术。电波到达“隼鸟”号单程需要16分钟,“隼鸟”号必须根据事先设定的各种着陆程序自行判断,这与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发达密切相关。
从小行星丝川地面采集岩石样本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是因为有望探明落在地球上的陨石和小行星的关系。陨石被认为是小行星的碎片,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落在地表,通过陨石和小行星岩石样本的比较分析,可验明陨石的“母体”。二是有望揭示太阳系形成之谜。小行星约在45亿年前与太阳同时诞生,而后小行星之间在相互撞击的同时,表面会受飞来的太阳高能粒子袭击。通过研究小行星岩石样本光的反射,和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小行星光线进行比较,会增加人类对小行星表面的进一步了解。分析小行星表面岩石结构,可以了解太阳系曾遭受怎样的风化,捕捉太阳系早期的信息。三是有望探明在宇宙中漂浮的微小尘埃,专家认为尘埃可能含有与地球生命起源有关的有机物。小行星岩石可能残留有远古尘埃,岩石中含有什么样的有机物令人关注。

“隼鸟”号成功采集岩石样本对整个日本宇航业是一个鼓舞。日本1955年发射第一枚小型火箭,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在发射天文卫星和彗星探测器方面卓有建树。然而,最近几年来屡遭挫折,比如火星探测器“希望”号因没有进入火星运行轨道成为太空垃圾,火箭发射几度失败等,此次 “隼鸟”号成功采集小行星岩石样本,无疑给日本宇航业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只是,归途路漫漫,“隼鸟”号能否平安飞回地球,人们拭目以待。
不过这一重达430公斤的探测器却遭遇过一系列挫败。在小行星上着陆后,“隼鸟”号并没有按计划启动推进设备,以采集“系川”小行星表面上的样本。在七年的太空旅程中,它还遭遇过燃料泄漏、断电和通信故障等。其离子引擎也遭遇过多次故障,不过日本宇宙开发机构设法修复了一些系统,并且指令“隼鸟”号绕行了很长的距离,以使其能顺利返回地球。


盘古网络虚拟主机、合租服务器、VPS金牌代理保证最低价  网店:http://xuliangliang.com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最后一次升空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北京时间2010年05月15日凌晨2时20分发射升空,踏上为期12天的最后一次太空之旅,将结束自己长达25年的服役生涯。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北京时间2010年05月15日凌晨2时20分发射升空,踏上为期12天的最后一次太空之旅,将结束自己长达25年的服役生涯。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阿特兰蒂斯”号此行的任务期为12天,主要任务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俄罗斯制造的“黎明”号小型试验舱以及包括6块太阳能电池板及Ku波段天线等关键部件和货物。其间,随“阿特兰蒂斯”号升空的6名宇航员将进行3次太空行走,计划于5月26日返回地面。

亚特兰蒂斯号开始建造于1980年3月,首次飞行时间是1985年4月6日,当年4月9日在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顺利着陆。迄今为止它共往返太空31次,绕地球飞行了4462圈,在轨道上空的282天内共飞行了1亿8400万公里,共向太空运送了185名航天员。此次飞行将是第32次太空之旅,共有6名乘员前往国际空间站,计划飞行时间12天,绕地球飞行186圈,大约640万公里。

1985年亚特兰蒂斯号的第一次飞行是美国空军的一次机密行动,它把两颗国防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架航天飞机一些更加引人注目的飞行行动包括1989年将“伽利略”号和“麦哲伦”号行星探测器送入太空和1991年将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送入太空。亚特兰蒂斯号曾7次飞往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之后积极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正是它向轨道运送了美国和欧洲的太空舱。

美国现役3架航天飞机——“发现”号、“奋进”号和“阿特兰蒂斯”号在今年秋天退役前共安排了5次飞行任务,以完成空间站的基本建设任务。“阿特兰蒂斯”号此行是计划中的第三次。 按照美国宇航局更改后的计划,“发现号”将于今年9月进行一次太空飞行,奋进号将于今年11月代表航天飞机执行最后一项任务后退役,这标志着服役近30年的航天飞机将集体告别世界载人航天的舞台。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将由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完成空间站的维护任务,直到2016年美国商业火箭可能投入运行。

参考阅读:载人飞船与航天飞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