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号航母:俄方专家揭秘

香港《南华早报》不久前连载了商人徐增平有关中国从乌克兰购买未被建完的“瓦良格”号航母过程的文章。系列文章立刻引发中国媒体的关注。很快,该文被译成中文并在很多互联网站上登出。

这段早已尘封的历史再次吸住世人的眼球。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为“卫星”网站撰写了两篇有关“瓦良格”的文章。文章对购买该航母的早被俄罗斯专家所熟知的过程进行了描述,但其若干细节却有别于中方的版本。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对“瓦良格”的认知要早于徐增平,甚至可追溯到苏联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苏两国恢复双边关系后,军事技术合作也很快展开。苏联解体前,中国朋友就已经了解到苏联的航母设计,同时,也熟知了包括苏-27K(后来的苏-33)在内的舰载机。

当时,因中方缺少必要的资金,有关航母的协议谈判一直举步不前。中国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为空军购买苏-27和其它重要方面。原则上说,苏联当时向中国出口航母的政治障碍已不存在。

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立马停止建造,而航母本身也被封存。徐增平文中述及,航母发动机已经安装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其实,在“瓦良格”停建之际,不仅动力系统已经各就各位,而且可以说,船上67.7%的建造工作已经完成。比如,机械锅炉体系已经装完,电力供应已能接受,而且可以进行系泊试验。

“瓦良格”号主动力系统安装完毕,一方面给中国首艘航母入列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不少问题。该舰主汽轮机动力装置与俄海军“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母雷同,对于上世纪80年代来说,其先进性已显陈旧。它的结构有很多问题和限制,总体来说,可靠性极为低下,这一点,从“库兹涅佐夫元帅”号的航行实践就能看出。

大家都知道,中方在大连港对“瓦良格”航母部分主动力系统进行了拆卸,其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研究,也许也是为了对其进行完善。暂时还无法了解,中国专家在这方面有着怎样的进步,目前的“辽宁号”动力系统可靠性和完善性能有几何。但已被外界所知晓的是,“瓦良格”号供应给中国,以及文件呈交、设计局和工厂专家的参与,都加快了航母入列中国海军的步伐。

其实,当航母建造资金完全中断后,很多方面都对其产生了兴趣。中国并非唯一一个想购买“瓦良格”的国家。黑海造船厂(位于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市)前航母总设计师瓦列里·巴比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指出。但以徐增平为代表的中国对航母的兴趣最浓。
也许,美国也曾准备付钱,以便航母不被中国“斩获”。但美国人却无功而返。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及在其后,乌克兰对出口没有什么有效的监控体系。不吝啬金钱的买家几乎可以从乌克兰工厂购买任何苏制武器或资料,哪怕美国人在政治层面施压。
当时,尼古拉耶夫市是苏联军事造船最重要的中心,因此,在苏联解体的时候,那里有大量船只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中国人完全有可能购买各种武器和电子装备。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有些交易的细节将浮出水面。
中国购买“瓦良格”并准备运往澳门,很难不让人产生内中的军事意图。要知道,中国人准备打造航母舰队以及对“瓦良格”的兴趣,早就是明摆着的事情。俄罗斯希望参与项目并藉此获得利润。原因在于,尽管船是在乌克兰建造的,但结构却是由圣彼得堡涅瓦设计局设计的。而且,很多装置和系统是在俄罗斯生产的,其中还包括苏-33舰载机。众所周知,谈判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直延伸到2000年代初期。但却毫无结果,因北京想独自把航母建完。中国除购买“瓦良格”号外,还进口了苏-33、苏25UTG舰载原型机,然后就开始动手建造了。
在当时尚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还设有独一无二的舰载机飞行员训练基地。该基地拥有大量的航母专门装备,其中包括阻拦器。在乌克兰方面的允许下,中国人与基地进行了近接触。
中国从乌克兰获得苏联时期的硬件,使其能够独立建造航母而无需从俄罗斯正式进口技术和设备。也许,这样节约了一些资金,但很难说省了很多钱。另一方面,独自研究如此复杂的系统并建造类似的航母,总是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消耗。仅在2012年,这艘航母才在中国海军列装。而且,迄今为止,“辽宁”号也只能称作试验舰或训练舰。如果获得俄罗斯的正式帮助,那么续建航母和舰载机方面的任务,或在200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

那次行动的参与人倾向于夸大自身的作用。但实际上,从乌克兰购买“瓦良格”及苏-33舰载原型机,对中国来说,仅是意识形态和政治、而非军技领域的结果。如果无法将“瓦良格”号运回,那么也许,中国能更早地拥有自己的航母。但如果是这样,那么航母本身及与其相关的武器和装备系统,都将与“中国研制”的标签无关。
航母计划,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家项目。其目的即在于获得新的潜力、发展本国工业,同时也在于巩固国家形象。该项目可以和载人航天事业相媲美。尽管,载人航天和航母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均依托于苏联和俄罗斯技术。但事实上,中国人控制这些技术的落实,对政府和人民来说都具有原则性的意义。
如果摒弃政治和意识形态,那么中国有很多简单和可靠的方法来开建航母。首先,中国有若干获得相应技术的渠道。比如中国人有机会研究澳大利亚退役航母“墨尔本”号。同样,能够对法国“福熙”号的结构和运行特性进行了解。后来,这艘航母被转给了巴西,取名为“圣保罗”号。这些,都是地道的西方技术。此外,中国还拥有从公开渠道收集技术信息的庞大体系及首屈一指的科技情报机关。

有关引进苏联和俄罗斯技术,中国也有多个可选方案。1990年,也就是在苏联解体前已就建造航母进行合作一事展开了谈判。解体后,谈判依然没有中断。作为航母设计单位的圣彼得堡涅瓦设计局,完全有能力为中国提供各种可能的协助。
如果中国借助于俄罗斯设计建造新航母,也许,可以避免1143.5 和1143.6、也就是“库兹涅佐夫元帅”号和“瓦良格”号航母设计上的不足(这两艘航母仅在电子系统上有区别)。其中的缺陷是主动力系统不可靠且严重落后。如果新航母能在上世纪90年代或2000年代开建,也许这艘航母会早于“辽宁”号入列。毫无疑问,这将意味着不菲的外汇花销,但是,自己动手多年续建“瓦良格”号也并非节约多多。俄印合作经验表明,理论上看,尽管困难重重,双方还是可以将中国人购买的苏联“基辅”号和“明斯克”号打造成完全意义上的航母。

另一方面,从俄罗斯买许可证,也许中国出口航母设备及出口舰船本身会受到限制。俄方或将在签约时坚持囊括这样的责任。

再有,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和建造航母也是一个待选方案。但这将耗费更多时间,然而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相当的好处。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帮助的情况下自行完成了此项工作。对于2000—2010年代的中国工业来说,这项任务也并非高不可及。毫无疑问,如果寻这样的路径,那么中国首艘航母将在2020年前问世。

中国购买“瓦良格”号,将本国多年的航母计划在理性时间内、且在耗费有限的情况下落实下来,并大大巩固了国家形象。如果乌克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撕毁交易,或者土耳其不允许船体通过海峡,那么中国也有多个发展航母的替代方案。如果是这样,中国也许会收获同样或更好的结果。

作者: itofly

itofly I to F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