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十大空难 最慘致死583人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飞机失去联系。飞机坠毁事故是人类航行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以下为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空难。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波音777-200飞机)失去联系,载有239人,其中中国人154名。 波音777事故一览

飞机坠毁事故是人类航行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以下为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空难。

1.特内里费空难 583人丧生

1977年3月27日傍晚,西班牙北非外海自治属地加那利群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上,两架波音747巨无霸客机在跑道上高速相撞。

其中,荷航飞机上的257人全部遇难,泛美航班上则有54人奇迹般地得以生还。

由于发生事故的两架飞机都是满载油料与人员状态的大型客机,因此事件造成两机上多达583名的乘客与组员死亡。这是直到2001年911事件发生前,因为飞机而引发的灾难中死伤人数最高的一起,也是迄今为止死伤最惨重的空难意外。

2.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 520人死亡

1985年8月12日,日本航空公司一架满载旅客的波音747客机从东京羽田机场飞往大坂。

飞机在关东地区群马县御巢鹰山区附近的高天原山(距离东京约100公里)坠毁,520人罹难,只有4名女性生还。

此次空难是世界上牵涉到单一架次飞机的空难中死伤最惨重的。

3.土耳其航班坠毁 346人死亡

1974年3月3日,一架土耳其航空机身编号TC-JAV的麦道DC-10-10客机坠毁,机上全部346人在这次事故中均无一幸存。

班机飞过莫特丰丹镇(Meaux)时,航空管制员从该航班收到一段不清楚的通话;而飞机亦发生失压,机上以土耳其文播出飞机超速警告,并记录了 包括副机长的通话:“机身爆开了!”(the fuselage has burst)。981号班机随即消失于航管员的雷达屏幕内,稍后981号班机的残骸于埃默农维尔(Ermenonville)一处森林内被发现。

4.印度上空两机相撞 349人死亡

1996年11月12日,沙特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飞机离开新德里后在空中与哈萨克斯坦一架伊76飞机相撞,总共349人死亡。

这是航空史上最严重的飞机空中相撞事故。

5.印航炸弹袭击 329人死亡

1985年6月23日,印度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班机在爱尔兰西南外海上空飞行时,货舱内一枚炸弹爆炸,飞机随即坠毁,机上329人全部丧生。

起飞前,一名乘客以“M.辛格”的姓名办理登机手续,但没有登机,然而他的手提箱被装上了飞机,箱内有炸弹。“M.辛格”从未被抓住,他的真实身份也一直是个谜。

经查,这起袭击是锡克教极端分子对印度政府的报复。1984年,印度政府军在“金庙事件”中打死多名要求独立的锡克教激进派领袖。

6.伊朗军机空难 302人死亡

2003年02月20日伊朗一架军用运输机坠毁,总共造成302人死亡,这起事件也成为自1978年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空难之一。

当地时间晚上5点30分左右,这架从伊西南部城市扎黑丹飞往中部城市克尔曼的客机,在距离目的地不到100 公里的时候,突然与地面控制人员失去了联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伊朗军方人士介绍,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多数为精锐的伊斯兰革命卫队成员,他们刚刚结束了在扎黑丹执行的“重要任务”,不幸在返回原驻地过程中出事。

有关方面表示,本次事故可能是当地天气条件过于恶劣所致。

7.沙航班机起火 301人死亡

1980年8月19日,沙特阿拉伯航空一架洛歇L1011-200三星式执行此航班,载着287名乘客及14名机员,在利雅德国际机场起飞后即报告货舱起火。最后飞机虽成功折返,但机上共301人依然无一生还。

沙特阿拉伯航空163号班机是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一班定期航班,由巴基斯坦卡拉奇经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前往吉达。

这是当时航空史上第二惨重的单一飞机空难事故,仅次于土耳其航空981号班机。

8.伊朗客机被美军击落 290人死亡

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公司一架A300空中客车飞机在海湾上空因为被误认为是一架攻击机而遭美军巡洋舰文森斯号击落,所有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文森斯号上的机组人员被进行中的枪战转移了注意力,将这架A300误认为是敌方的空军飞机,并用两枚地对空导弹将其击落。

9.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空难 273人死亡

1979年5月25日,美国航空DC-10飞机从芝加哥的奥黑尔机场起飞时,飞机引擎掉落并严重破坏了机翼。

在机组人员对情况作出反映前,飞机旋转了90度并在跑道1英里上空爆炸成一个大火球,最终导致273人死亡。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

10.韩国客机被前苏联战斗机击落 269人死亡

1983年9月1日,韩国航空公司一架747飞机在飞越前苏联库页岛附近的领空时被一架前苏联战斗机击落,机上269人全部遇难。

一架从美国阿拉斯加起飞的大韩民航“波音”-747飞机,在飞往汉城途中偏离航道飞向了堪察加半岛南部以及萨哈林岛,“碰巧”途经了苏联部署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弹道导弹基地。

最终这架偏离正常航向的韩国客机被奉命起飞的苏-15战斗机击落,事后报道称,机上269名乘客全部罹难。

中国商飞延迟交付国产大飞机 国家意志悄然改变

大飞机的总装和首飞推迟到2015年,交付时间最早在2017年。外界对这一项目进展的不乐观终于得到了印证。

11月23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美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商飞美国公司”)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的新港市揭牌,这是商飞在海外设立的首家全资子公司。

   但在大飞机加速进军国际赛场的同时,人们对于大飞机制造本身会否出现“晚点”的疑惑仍然挥之不去。

   从去年11月被海外媒体质疑将错过首飞节点开始,到今年5月延迟揣测接连而至,过去近一年间,外界对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研制进展的质疑不断。

   今年9月,中国商飞公司副总经理罗荣怀对外表示,原本定于明年首飞的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进度已经延迟。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飞机的总装和首飞推迟到2015年,交付时间最早在2017年。外界对这一项目进展的不乐观终于得到了印证。

   国产大飞机C919于2007年3月立项,这是中国第二款国产民用大型客机,延续着运-10研制中断后国人对国产客机未竟的梦想。

   过去数年来,C919项目到底实现了哪些进展?这一时间段内,负责这一国家重大专项的中国商飞做了哪些工作?这些进展和工作之外,影响C919前景的还有哪些因素?

   为回答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依据商飞和权威媒体在此前公开的信息,对这一耗资可能达到600亿的项目进行了梳理,注意到在研制进展滞后于计划的同时,落户上海的商飞、商发等相关单位却在基建工程上“高歌猛进”,并且持续牵引着地方政府对这一项目的热情。

   然而供应商管理难题、订单来源单一以及竞争对手发力等飞机制造商难以控制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存在, C919要实现与波音、空客平起平坐仍阻碍重重,首飞延迟或许只是一系列困难的预演。

   “突如其来”的延迟

   今年5月,美国Aviation Week报道称,C919首飞将从原计划的2014年推迟至2015年,飞机交付时间相应地也将出现延迟,引起国内外航空业高度关注。

   在更早的去年11月,这家专业航空媒体就依据海外供应商提供的消息,推断大飞机将错过2014年首飞的节点。

   随着更多媒体跟进,对国产大飞机研制进展的质疑在2013年全面发酵。直至今年9月底举行的第15届北京国际航展上,中国商飞副总经理罗荣怀公开表示,C919将在2015年首飞,最早到2017年交付——这恰与此前的揣测吻合。

   此前7月,作为相关方国务院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首次表示,大飞机原定研制时间本身为90个月,按照商飞2008年5月后推,正好到2015年底前后。

   对比此前多次宣传的首飞、交付时间点,中国商飞的新表态不得不让外界感到意外。早在2009年4月,中国商飞就向外界宣布,公司提出“C919大型客机2014年要实现首飞,2016年实现首架交付用户”。这一计划在2010年、2011年、2012年不断得到重申,直到今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吴光辉还再度确认,正按2014年底首飞的计划推进研制国产大飞机项目。

   不仅是中国商飞的“变卦”让外界意外。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信部在今年5月首次出台了《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这份建国以来针对航空工业的第一份规划却未对C919的研制设置具体时间节点,仅提到大型飞机要在“十三五”实现产业化。换言之,大飞机只要在2020年前实现成批交付就算完成目标。

   部分行业人士却对大飞机延迟却并不意外,他们纷纷在媒体上发声担忧C919的进展,认为延迟早有预兆,其中就包括原ARJ21飞机的副总设计师周济生。周今年4月就公开表示,大飞机2014年实现首飞的可能性很小,他也对商飞的大飞机研制进展多次提出批评。

   作为民用飞机“前辈”的ARJ21本身的情况也堪忧。ARJ21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喷气支线飞机, 2008年首飞至今已有5年,仍未能实现交付。由于迟迟未能拿到适航证,这款飞机的交付时间从最早宣传的2007年数度延迟,最新的消息已经延迟至2014年年底。

   在ARJ21飞机2008年宣布首飞延迟半年时,当时负责项目的中国一航(现中航工业的一部分)给出的原因便是供应商未能按时提供实验条件。C919此番首飞延迟也给出了类似的理由:集成供应商的工作不易,新材料应用增加了研制难度。

   研制慢、基建快

   事实上,根据公开信息,国产C919飞机的发动机计划选用的是CFM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合资)的新一代LEAP-X1C发动机。这曾被外界解读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这款发动机公布的计划是2015年才认证,2016年才用于商业飞机的运营,那么C919原有的“2014年首飞、2016年交付”就不可能实现。

   延迟已成事实,那C919目前究竟处于什么阶段?商飞到底进行了哪些工作?

   C919研制共分为立项论证和可行性论证、预发展、工程发展、批生产与产业化四个阶段,其中预发展又分为总体方案定义、初步设计两步,工程发展又分为详细设计、全面试制、试飞取证三个步骤。2011年12月,C919大型客机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就宣布,大飞机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得到认可,可以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此后大飞机一直处于“详细设计阶段”。直到中国商飞今年10月应舆论压力首度详细披露C919研制进展,飞机机体和结构生产数据已经全部发出,零组件制造在中航工业系多家公司展开,年内将有机身大部段下线,表明持续近两年的详细设计阶段尚未结束。如按照2006年ARJ21的研制步骤,从“详细设计”转向“全面试制”需要召开专门的审定会议。

   梳理公开报道可以发现,大飞机机身的七个部分中,后机身部段前段、后机身部段后段、吊挂部段、等直段、中央翼、襟翼及运动机构部段等六个部分于2010年成功下线,中航工业洪都参与的前机身部段尚在装配中。

   而有专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机身制造并不是大飞机详细设计的最重点,作为主制造商和集成商,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部件的全球采购可谓通行,真正的难点和挑战在于如何独立自主的设计、定型,以及取得适航证。

   和大飞机研制一道启动的,还有一系列基建项目,其中不难见到地方政府的追捧。这些项目的持续推进,与大飞机研制本身的延缓形成反差。

   2008年5月成立后,中国商飞先后启动位于上海闵行、浦东等地的大飞机“三大中心”——设计研制中心、总装制造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总部基地等建设工程。2009年,时任商飞董事长的张庆伟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四项工程和能力建设的总投资将达到300亿元。

   中国商飞今年10月披露的信息称,其中设计研制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总装制造中心一部分已经开始试运行,客服中心也建成投入使用,而总部基地的情况并未介绍。

   地方政府的参与热情也很高涨。由于基地建设将为地方带来投资和税收,对发展航空产业也会有带动作用,除了上海,包括天津、南昌、舟山、渭南等一批城市都希望成为大飞机的产业配套基地。如果2015年底首飞这一节点不再生变,大飞机的试飞基地近期也将确定下来。

   此外,中国商飞及中航工业等项目参与单位,在过去五年内与至少7家海外航空设备制造商联姻成立合资公司,研究制造从航电系统到机载娱乐系统等6项设备。但除了负责航空管路的伊顿上飞在上述10月的报道中有所披露外,其它几家合资公司的产品研制进展并未对外界详细介绍,几乎都是签约后便再无消息。

   C919飞向何方?

   11月23日,商飞美国子公司成立当天,对于社会关注的C919大型客机推迟首飞、ARJ21新支线飞机交付时间延迟等问题,商飞董事长金壮龙做了一个回应:“我们的理念就是,一定要研制一款确保安全和质量,同时获得国际标准的飞机,为此宁愿牺牲一些进度。”

   如果2015年底首飞这一新时间点能够得到保证,大飞机相关的基建、研制项目距离最终出成果都应该不远了。但对于力图与空客(Airbus)、波音(Boeing)形成ABC三足鼎立格局的C919来说,即使实现首飞,要实现盈利还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

   C919是定位于168-190座载客量间的窄体客机,窄体机是民航业最受欢迎的飞机类型,也是波音、空客最为看重的细分市场。两家分别计划在2017年和2015年推出升级机型波音737Max和空客A320neo,以应对C919的出世。787MAX和A320neo两款升级版飞机都将采用CFM公司的LEAP系列发动机,届时C919比现行的波音737和A320节省15%燃油的优势将被抵消。

   算上10月28日最新获得的兴业租赁20架订单,C919总共已经获得了400架订单。但从截至11月的最新数据来看,C919所获订单不足737MAX订单的三分之一,还不到A320neo订单的五分之一。这一差距表明,波音和空客会对C919的成长形成压力。

   更为严峻的是,在A320neo和737MAX确认或即将确认获得来自中国国内航空公司的数百架次订单的同时,C919目前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获取国内几大航企和国内银行租赁金融公司的订单,其唯一一家海外订购商是参与到C919的研制当中的通用电气下属企业通用电气金融,预计的首个交付对象成都航空则有中国商飞的股份。业内有传闻称,这些订单甚至没有支付订金。不难看出,C919需要更有力的声誉支撑。

   不过这需要建立在对C919生产品质的管控上。C919采用航空业主流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的模式,而对供应商们的管控,成为商飞这一航空制造业新玩家的一大棘手难事。事实上,无论是庞巴迪的C系列还是波音、空客的新机型,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都给新飞机的按期首飞、如期交付都带来了麻烦。

   和外国飞机不同的是,C919项目还承担着推动中国航空产业链成型的重担。由于占利润大头的LEAP发动机都是海外企业制造,不少行业人士和航空爱好者一直对C919的“血统纯正度”、部件国产化率等方面颇有微词。

   去年7月公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航空装备产业的要求中就提出要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今年5月发布的上述工信部《规划》中,也提出大型客机发动机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的目标。

   但根据最新的消息,中航商发的国产发动机可能要在2020年以后才能装入国产大飞机。

   ARJ21适航取证的进展,也将影响着C919进入国际市场的努力。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早在ARJ21适航认证过程中引入了FAA的“影子审查”(FAA考察CAAC对ARJ21的适航认证过程),就是希望方便ARJ21和C919未来获得FAA的适航证,而拿到后者才意味着准许进入全球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全球工业皇冠的高集约、高协同、强市场化项目,大飞机除了直面国际竞争的环境严酷之外,与其自身息息相关的国家意志正悄然发生改变。

   “业内很多老专家有困惑,近几年陆续的产业振兴规划中,对大飞机越来越‘淡’,只限于一些概念化的提法,甚至是一笔带过。除了技术突破不尽如人意,外界的期待和国家的引导也正在变轻。”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比如近两年,工信部显然是认为‘打飞机’比‘大飞机’更重要。”

转自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中记者质疑说飞机的首飞节点在发动机前,其实这对飞机研制是没问题的,新研飞机一般采用成熟的发动机首飞,待发动机研制到位换装即可,是飞机的常规研制途径。

2013年11月16日 印度接收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

16日,俄罗斯向印度正式交付推迟了5年之久的航母,航母交付仪式将在俄罗斯北德文斯克北方机械制造公司举行。俄主管军工的副总理罗戈津、国防部部长绍伊古和印度国防部部长安东尼代表两国出席仪式。这艘改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航母升起印度海军军旗后,按计划将于本月底驶往印度,预计明年2月抵达孟买港。印度现役唯一一艘航母“维拉特”号据称正驶往阿曼,准备护送新航母回国。为展示军事实力,这两艘航母预期将在阿拉伯海上一道航行。

16日,俄罗斯向印度正式交付推迟了5年之久的航母,航母交付仪式将在俄罗斯北德文斯克北方机械制造公司举行。俄主管军工的副总理罗戈津、国防部部长绍伊古和印度国防部部长安东尼代表两国出席仪式。这艘改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航母升起印度海军军旗后,按计划将于本月底驶往印度,预计明年2月抵达孟买港。印度现役唯一一艘航母“维拉特”号据称正驶往阿曼,准备护送新航母回国。为展示军事实力,这两艘航母预期将在阿拉伯海上一道航行。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原为前苏联“基辅”级航母“巴库”号,1987年在苏联海军服役。1995年重新命名为“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由于维护成本过高,1996年退役。后来,经费短缺的俄罗斯提出将这艘退役航母作为礼物免费送给印度,只要印度支付对航母进行现代化改造和购买舰载机的费用。2004年,双方最终签署一份15亿美元的航母升级改造协议。按计划,航母应于2008年8月交付印度,但由于改装工程进展缓慢、整备更新等原因,双方进行了新的价格谈判,从而让航母交付时间推迟了5年多。

这艘航母的改装耗费印度23.3亿美元。如果再配备45架米格-29K以及其他设备,总成本将达50亿美元。印度认为,从改装开始,“俄就像在挤印度的牛奶,双方激烈的争吵曾让两国关系受影响”。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排水量4.45万吨,长284米,搭载米格-29K型战斗机、卡-31和卡-28型反潜和海监直升机。
米格-29K型战斗机可携带反舰导弹,作战范围约700余海里,空中加油后可增加至1900余海里。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还将搭载“海王”直升机和 “北极星”先进轻型直升机。

航母上有1600余名舰员,每月将消耗近10万卢比鸡蛋、2000升牛奶和16吨大米。

据印度海军透露,“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自持力为45天,负载8000吨,作战范围为7000海里(约1.3万千米)。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由8台锅炉驱动,最高时速可达30节。

ARJ21再遇波折 起落架需要改进

近日,ARJ21飞机起落架供应商Liebherr-Aerospace对外宣称中国商飞(COMAC)自200年对ARJ21试飞后的对飞机的改进已经影响到了起落架系统。本次对起落架的改进可能导致该飞机的适航取证再次延期。

在2012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商飞声称希望2013年上半年获得中国民航总局(CAAC)颁发的适航证,并将在2014年飞机交付给启动用户成都航空公司。

开始于11年前的ARJ21项目原计划在2007年交付使用。同期的俄罗斯SSJ-100已经交付使用。

近日,ARJ21飞机起落架供应商Liebherr-Aerospace对外宣称中国商飞(COMAC)自200年对ARJ21试飞后的对飞机的改进已经影响到了起落架系统。本次对起落架的改进可能导致该飞机的适航取证再次延期。

在2012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商飞声称希望2013年上半年获得中国民航总局(CAAC)颁发的适航证,并将在2014年飞机交付给启动用户成都航空公司。

开始于11年前的ARJ21项目原计划在2007年交付使用。同期的俄罗斯SSJ-100已经交付使用。

原文:

Comac has begun modifying the landing gear of its ARJ21 regional jet, a move that could lead to the aircraft’s certification being pushed back once again.

Liebherr-Aerospace, which supplies the landing gear, says that "improvements" made to the aircraft after years of flight tests have affected its landing gear system.

These need to be "adapted to the updated aircraft’s operational features", says a Liebherr spokeswoman. The flight tests, which began in 2008, have also identified "potential interface issues" between the landing gear and the rest of the aircraft, she adds.

"The resolution of these potential interface issues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batch of current modifications," she says.

Liebherr would not give more details about the modifications, and it is not clear if the interface issues are largely physical or electronic in nature.

It is not often that modifications are made to an aircraft’s landing gear this late into a programme.

Comac has four ARJ21 test aircraft, which have accumulated over 2,800 flight hours since 2008.

At Airshow China in Zhuhai last year, Comac said it hopes to receive certification from the 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CAAC) for the ARJ21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3, and to deliver the aircraft to launch customer Chengdu Airlines by 2014.

The delivery of the ARJ21 – a project that began some 11 years ago, was initially scheduled for 2007. The deadline was pushed back several times as engineers encountere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ertification process.

The US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is conducting a shadow certification process alongside the CAAC’s certification.

原文链接:

http://www.flightglobal.com/news/articles/arj21-landing-gear-modifications-point-to-further-delays-383095/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对东北地区威胁最大

首先,根本不存在朝鲜作为中国的战略缓冲区。

倘若美帝国主义或者日本要入侵中国何必从朝鲜半岛进军,直接在华南、华东沿海登陆,直捣中国腹地威胁更大。

其次,南北朝鲜一旦统一,朝鲜半岛将出现了一个掌握核武器的经济强大的民族主义大国,将对中国东北亚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再次,朝鲜核试验的地点距离边境仅仅13公里,核辐射的威胁对东北人民更大。

最后,朝鲜缺乏远程投送工具,而且想威胁美国是不自量力。试想当年强大如苏联帝国都没实力搞定美国,朝鲜还想威胁美国?一旦核武器掌握在极端势力手中,最容易被绑架的是东北人民。

首先,根本不存在朝鲜作为中国的战略缓冲区。

倘若美帝国主义或者日本要入侵中国何必从朝鲜半岛进军,直接在华南、华东沿海登陆,直捣中国腹地威胁更大。

其次,南北朝鲜一旦统一,朝鲜半岛将出现了一个掌握核武器的经济强大的民族主义大国,将对中国东北亚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再次,朝鲜核试验的地点距离边境仅仅13公里,核辐射的威胁对东北人民更大。

最后,朝鲜缺乏远程投送工具,而且想威胁美国是不自量力。试想当年强大如苏联帝国都没实力搞定美国,朝鲜还想威胁美国?一旦核武器掌握在极端势力手中,最容易被绑架的是东北人民。

朝鲜崩溃会产生难民潮,将涌入中国东北,造成对东北的压力,此种假设存在的可能性也较小。

首先,如果朝鲜崩溃,产生难免,必然有国际社会的援助,而且韩国必然会大力接收难民,统一朝鲜。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2008朝鲜人口报告书》称,朝鲜2008年总人口为2405万。而2005年韩国有人口,4856万。

韩国经济实力:

GDP总计:11162.47亿美元(2011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22,705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

中国经济实力:

GDP总计:519322亿元(2012年)

人均GDP:5,413美元(2011年)国际汇率

韩国必然有实力吸收消化难民。

其次,一旦朝鲜崩溃,难民会涌入中国吗?为什么不去韩国呢?中国有什么吸引力来吸引难民?

再次,只要控制边境是可以有效防止难民的涌入的,现代军事技术完全可以做到。